在线股票配资软件 36个重点城市贡献39.2%的国内生产总值

发布日期:2025-08-17 23:24    点击次数:86

在线股票配资软件 36个重点城市贡献39.2%的国内生产总值

  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

  2024年以来,重点城市经济运行总体回升向好,在经济总量、新质生产力培育、消费潜力释放等方面,因城施策,亮点特点频现,36个重点城市以5.6%的国土面积,承载了全国27.1%的人口、贡献了39.2%的国内生产总值,突显高等级城市示范引领、辐射带动作用。

  展望2025年全年,国际局势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仍在增多,国内结构调整阵痛仍在释放,有效需求增长动力不足,宜以前瞻举措因应城市经济形势变化,助力重点城市高质量发展,使之成为推动经济运行稳中有进、持续向好的稳定器。

  一、 2024年重点城市经济运行总体情况

  (一)城市经济总量稳步增长,超半数城市经济首位度下降

  2024年,重点城市GDP规模持续扩大,36个重点城市中有18个GDP超万亿元,上海、北京领跑全国,分别突破5万亿元和接近5万亿元。从GDP增速看,24城GDP增速超过同期全国平均水平(5%),但仅有9城GDP增速较上年提高。从省内看,9城经济集聚度超30%,银川最高为53.4%;14城经济首位度大于2,成都最高为5.49。与2020年相比,超半数城市首位度下降,兰州、西安、乌鲁木齐等下降明显,南宁提升显著。

  (二)人口集聚趋势明显,城镇化速度均快于本省

  从市域常住人口占全省比重变化看,2020—2024年,29城常住人口占比上升,其中,武汉、贵阳、长春、长沙出现明显上升,分别达到2.1、1.6、1.4和1.1个百分点。从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看,36个城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均超过全国水平(67%),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均大幅领先本省平均水平,长春最低为68.4%;26城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超80%,占比超过七成。

  (三)二、 三产业呈增长态势,数字赋能激发产业活力

  第三产业稳步发展,2024年11城三产增加值超万亿元,北京、上海均超4万亿元;20城三产增速超全国水平,重庆、呼和浩特、武汉、成都增速领先。第二产业增势良好,15城二产增加值超5000亿元,深圳、重庆、上海超万亿元;18城二产增速超全国水平,乌鲁木齐、拉萨、合肥、深圳、郑州增速亮眼。重点城市新质生产力加速培育,“北上深杭广”集聚全国超六成独角兽企业。

  (四)消费总量优势明显,东部地区消费增长逐渐放缓

  2024年,6个重点城市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超过1万亿元,11城在5000亿至1万亿元之间,上海、重庆超1.6万亿元;从增速看,16城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超过全国平均水平(3.5%)。分区域看,中部、东北、西北重点城市消费增速表现较好,而东部地区消费增速显著放缓,东部14城仅4城消费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天津、上海、北京、海口为负增长。

  (五)固定资产投资总体保持增长,多数城市二、三产投资稳健

  2024年,有28个重点城市固定资产投资实现增长,其中16城增速超过全国平均水平(3.1%);8城投资下降,昆明、兰州、南京降幅较大。二产投资增长势头较好,28城增长,13城增速超全国水平(12%),拉萨、成都、太原等地增长强劲。三产投资总体放缓,仅17城实现增长或持平;房地产开发投资普遍承压,超七成城市呈下降态势。

  (六)进出口总体较快增长,出口增长态势较好

  2024年,有5个重点城市进出口总额超万亿元,其中深圳、上海超4万亿元,深圳超越上海成为中国外贸第一市;同比看,24城实现正增长,16城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5%)。分项看,20城出口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7.1%),深圳以2.8万亿元出口总额领跑全国,西宁同比增长65.7%,位列增速第一;14城进口增速超过全国平均水平(2.3%),北京以3万亿元进口总额居首位。

  二、 2024年以来重点城市发展热点问题和面临挑战

  (一)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全面获批,落实发展定位仍面临内外挑战

  目前,重点城市国土空间规划已全部获批,对城市功能定位、区域协调发展方向等进行了系统布局安排,包括合理区分“中心城市”层级,发挥重点城市支撑区域经济布局作用,注重培育壮大区域、城市新增长极。也要看到,要落实发展定位、发挥引领带动区域发展作用,还面临一些挑战。一是部分城市功能比较单一,或尚未找准清晰的发展方向。 二是部分城市自身能级较弱,在城镇开发边界规模最小的10个重点城市中,西北地区省会城市占7个。三是部分城市带动都市圈发展机制有待建立,乌鲁木齐、贵阳、南宁等8个都市圈建设在国土空间规划批复中被提及,但尚未印发都市圈发展规划。

  (二)竞相探索新质生产力发展模式,一定程度上存在同质化竞争

  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成为重点城市《政府工作报告》中的高频词,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占据产业发展主流方向,“人形机器人”“低空经济”等概念火热,杭州“六小龙”掀起城市创新发展反思潮。值得注意的是,新质生产力培育发展中同质化竞争现象初显。一是盲目对标、简单模仿。“杭州效应”引发各地“科技创新焦虑”,易导致简单复制“标杆城市”模板,对热门领域、热门科技一哄而上。二是片面理解、模式单一。部分城市只侧重产业发展,却忽视新质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培育“土壤”和完整的创新生态系统。三是或加剧区域分化。城市科技创新竞争力呈现“东优于西”“南高于北”的区域分化趋势,可能因“马太效应”进一步拉大区域间差距。

  (三)加快释放消费潜力取得突破,但仍有部分城市消费市场走弱

  各重点城市围绕核心领域发力,消费新动能持续释放,“以旧换新”掀起新一轮消费热潮,首发、夜间、冰雪等新经济蓬勃发展,直播带货、AI游戏、文化消费等新兴消费点不断涌现。也要看到,2024年超半数省会城市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特别是一线城市和东部二线城市消费市场普遍走弱。一是部分城市居民收入增长乏力、消费预期转弱。今年上半年,北京、天津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分别同比下降3.8%、0.7%。二是公共服务供给和社会保障不足、消费意愿被抑制。部分城市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质量不高,导致进城农民工消费意愿受到抑制。三是部分城市倚重重点行业明显。主要依靠补贴政策拉动汽车等少数品类消费增长,但随着政策拉动效用边际递减和将来政策红利“退潮”,消费市场稳定发展或面临挑战。

  三、 2025年下半年重点城市经济运行展望及建议

  (一)直面外部挑战,提升城市开放型经济发展韧性

  当前全球贸易环境压力显著加大,重点城市亟须提升开放型经济发展韧性,以应对外部环境不确定性上升带来的风险挑战。一是开拓多元市场稳定对外贸易发展。聚焦城市优势产业和重点外贸产品,拓展“一带一路”、RCEP成员国及中亚、中东、非洲等市场,降低对美欧市场的依赖。二是优化营商环境鼓励外商投资。落实《2025年稳外资行动方案》,优化外资服务与权益保护,结合城市优势产业链发展,鼓励在地外资企业扩大再投资。三是指导本地外贸企业内外贸一体化发展。鼓励外贸企业参与“两新”政策,利用线上线下(300959)平台支持外贸企业精准对接国内消费需求,融入国内消费市场。

  (二)聚焦重点群体,两端发力提振城市服务消费

  聚焦“一老一小”、农业转移人口等群体,从需求侧激活、供给侧优化两端发力,释放多样化、差异化消费潜力。一是完善育幼服务体系。落实发放育儿补贴政策,逐步推行免费学前教育,完善公办托育设施建设,围绕优质教育、兴趣培养等打造育儿消费新增长点。二是完善养老服务体系。加力推进交通出行、商场超市、酒店住宿、旅游景区等场所适老化改造,建立健全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网络,支持和规范社会力量发展养老服务。三是扩大农业转移人口社会保障覆盖面。落实常住地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制度,将农业转移人口纳入城市社会保障体系,扩大公办学校学位和保障性租赁住房供给。

  (三)加强因城施策,推动新兴产业精准分工布局

  引导重点城市立足现有基础优势、产业基因深耕优势细分赛道。一是推动重点城市围绕产业进行精准化分工、差异化布局。鼓励重点城市瞄准产业分工定位出台针对性支持政策,引导资本和资源在不同环节、不同品类、不同业态上进一步下沉式布局。二是加大力度破除行业低水平重复式“内卷”。鼓励重点城市政府着力打造良性竞争市场环境,以营商环境建设替代“政策洼地”竞赛。三是发挥行业组织在重塑竞争模式中的作用。以行业组织为主体完善企业竞争行为自律约束机制,发挥协同创新引导作用。

  (四)盘活存量空间,提高重点城市集聚辐射效能

  以优化空间配置效率为前提,充分利用存量空间做强城市核心功能、提升辐射带动能力。一是做好存量盘活,妥善应对空间约束。结合新一轮开发区目录规范调整、持续推进城市更新行动等,不断提升空间利用效率和品质。二是开展战略研究,拓展城市核心功能。结合“十五五”规划编制,加强城市发展战略研究,围绕“国家所需、地方所长”积极培育城市发展新动能,进一步丰富拓展重点城市特别是中西部重点城市核心功能。三是加强统筹平衡,提升集聚辐射效能。建立健全都市圈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统筹推进城市核心功能集聚发展和非核心功能辐射扩散,实现集聚和辐射的高质量动态平衡。

  (专题研究组组长: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主任高国力;专题研究组成员: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政策研究部主任鲍家伟、副主任张晓明、副研究员徐勤贤、副研究员孔翠芳、博士王女英、博士龙玉清)在线股票配资软件



上一篇:线上配资门户 沪指半日涨0.51%,半导体板块强势,寒武纪大涨15.61%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