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5-08-19 23:37 点击次数:100
总把新桃换旧符线下配资公司
“无画不年”“总把新桃换旧符”,对苏州人而言,那朱红春联固不可缺,然而桃花坞木版年画才是心尖上的珍重。桃花坞年画之于苏州,犹如窗花之于北方,是春节的视觉图腾。年年腊月将近,人们总要揣回几张,郑重贴于门楣。于是,那纸上的斑斓一绽开,人间节庆的氛围便弥漫开来。花鸟虫鱼跃然纸上时,整个江南的春天便提前在斗方之间苏醒。
朱红、明黄、翠绿……色彩浓烈得几乎要流淌出来,在冬日寂寥的光影里燃起一团团欢喜。它们晕染交融,不正是粉墙黛瓦间一曲无声的视觉歌谣?画上的门神,横眉立目,手执金鞭钢锏,凛凛然镇守着一户人家的光阴。那财神爷呢,手捧元宝,笑盈盈地立在那里,仿佛一瞥之间,便能引来整年的富贵气息。还有那胖娃娃,搂着肥大的鲤鱼,笑靥如花,通身都鼓胀着饱满的福气,在纸面上快活地打滚儿——那些朴素的祈愿,那些古老相传的敬畏,皆浸透在纸背的每一根木纹里。
桃花坞木版年画是民间骨血里自然生发出来的印记,它如乡野之花,不争奇斗艳,却自有烂漫。它承载着江南文化的隽永之美,是永远盛放的“东方古艺之花”。那些鲜亮的色彩与拙朴的线条,原是大地深处的心跳,被匠人刻于木、印于纸,最终替我们说出对生活那一点不敢大声的,却灼热如火的冀望。贴上年画,便是向岁月宣告:传统未褪色,年味有章可循。
展开剩余95%2006年,桃花坞木版年画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24年春节时,中国申报的“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是中国第44个列入名录的非遗代表性项目,苏州的桃花坞木版年画亦包含其中。从此举世皆知,姑苏城这一缕永不消散的墨香。当《一团和气》《花开富贵》等经典构图走进联合国非遗名录,东方美学获得了全球性解码钥匙。
枯木逢春
万历年间,苏州腊月。巷陌深处小院门扉,新拓的朱砂门神(秦琼、尉迟恭)威仪凛然,桑皮纸边缘还带着木版压印的细微毛痕。堂屋主壁悬一幅桃花坞巨制《连年有余》:童子踏金鲤,怀揣莲蓬,饱满的石绿、明黄色块在桑皮纸上晕开,辉映着梁下悬挂的腌腊食品。此乃姑苏盛行的木版套色,吉庆直欲破纸而出。
灶间水汽氤氲,窗棂新糊桑皮纸上,精巧的《一团和气》掩映着院角积雪的梅枝。黄狗蜷卧磨光的青石阶,尾尖扫过墙角待换的旧年画残卷,多是去岁倭乱时匆匆贴上的门神,朱砂已褪。主妇于灶前舂着糯米粉,水汽濡湿了鬓角,身后土墙上,《灶君》图在烟火熏染中更显慈和,默默俯视着竹匾里渐满的雪白粉团。这些年画里的祥瑞,便如此沉甸甸地落进糙米饭香与汤圆粉白的缝隙里,是纸上的神祇,更是万历年间苏州城巷深处,寻常人家在寒岁中对太平丰年最殷切的守望。
桃花坞年画最初源于宋代的雕版印刷工艺,由绣像图演变而来,到明代发展成为一种民间艺术流派,清代为它的鼎盛时期,当时印刷兼用着色和彩套版,构图对称、丰满,色彩绚丽,常以紫红色为主调表现欢乐气氛,基本全用套色制作,刻工、色彩和造型具有精细秀雅的江南艺术风格,主要表现吉祥喜庆、民俗生活、戏文故事、花鸟蔬果和驱鬼避邪等中国民间传统审美内容,民间画坛称之为“姑苏版”。
桃花坞木版年画被带往日本后引起了日本版画家的仿制学习,用于浮世绘的创作。日本早期浮世绘版画的作品透着桃花坞年画的影子。传入日本后,桃花坞木版年画又通过日本浮世绘辗转传入欧洲,对欧洲十九世纪兴起的“后期印象派”油画的技法和风格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1959年,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社成立,前后复制并创作了四百多幅年画作品。十年浩劫后,为继承、发展民间艺术,1977年恢复了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社,呈现出短暂的繁荣。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生活习俗和审美观念发生变化,传统的桃花坞年画渐渐失去了原有的市场。除了一些艺术家和爱好者慕名前来求购外,一般市民无意问津,桃花坞木版年画再次陷入困境。2000年桃花坞木版年画社创作设计人员仅有三名,二人已到退休年龄,另外一人也有五十多岁;刻工、印工仅剩二人,年画几乎停产。
2001年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将濒临倒闭的桃花坞木版年画社引企入校,运用校企合作的“桃花坞模式”,培养出一批具有艺术创作和设计能力的高技能年画传承人,在全国工艺美术高等院校中开创了先例。那一年的传承班只招四人,乔兰蓉就是其中一个。她师承桃花坞木版年画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房志达、王祖德,广东省现代水印版画研究院卢平先生。
作为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2004届装饰艺术设计专业毕业生,出生于1982年的乔兰蓉毕业至今一直从事桃花坞木版年画的创作、制作与研究。乔兰蓉师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师房志达、王祖德,以及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卢平先生。她的作品经常参加全国及地方艺术大展,并受邀远赴海外参展交流,屡获殊荣。她的艺名叫做乔麦。
除了80后的乔兰蓉,还有不少新生代传承人也接过了桃花坞木版年画的接力棒,踏上了传承之路。他们取材年画的元素,创作了桃花坞木版年画作品《虎虎生风》、动漫年画作品《唯我国风》、酒吧桌游《年画师大作战》等,淋漓尽致地展现着他们的创作活力。
随着新一代艺术家的崛起,以及专业院校的介入,传统工艺有望重新焕发活力。只有具备高素养与创新意识的年轻艺术家,才能真正推动这一古老工艺的复兴与发展。
色彩里的江南密码
2023年3月,乔兰蓉在苏州博物馆西馆举办了自己的首次个展“镌录清嘉——二十四节气乔麦版画展”。《姑苏二十四节气食景图》系列版画,共分为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四个部分。不时不食的四季物华,人文匠心的风雅精致,张弛有度的忙闲自如,精致的“苏式生活”在一幅幅作品里被展现得淋漓尽致。
看那悦目淡雅的色彩,苏木红、蓼蓝、栀黄……皆是从太湖云水、江南草木间淬取出的天然灵魄,晕染出粉墙黛瓦间的温婉色调。这些源自太湖流域的自然色彩,构成视觉上的乡愁识别体系,是故乡刻在游子眼底的密码,是温婉江南在时光里酿就的一坛陈年美酒。
乔兰蓉作品《姑苏二十四节气食景图之立春》
《姑苏二十四节气食景图》系列作品均选用树龄在50年以上的无开裂、结疤的完整梨木板,是乔兰蓉至山东久久寻访而来,所用纸张均为定制,其墨汁为老墨研磨,颜料为矿物质颜料,胶水也选择了传统的骨胶,选材极为讲究。除此以外,展览还邀请了音韵、香道、花道多位艺术家的参与,从色香味多方面调动观者感官,使观众有穿越时空、身临其境之感。
本次展览也是她对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多年以来守正创新的成果,丰富呈现了桃花坞木版年画在年轻一代手中的传承、发扬、嬗变、演化的变化轨迹。乔兰蓉向媒体表示,只有让年画时尚起来,让年轻人觉得年画是一件时尚的事情,它才能以更好的生命力、更好的风貌融入我们的生活中。
作为桃花坞木版年画的苏州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乔兰蓉就职于苏州市桃花坞木版年画博物馆。
桃花故里,见证了年画的美好
乔兰蓉给我发了定位,桃花坞木版年画博物馆定位在朴园,但朴园正在整修,外人勿进,当我沿着定位寻找过去,怎么都找不到,我甚至被人指引到了桃花坞唐伯虎景区,在景区里来来回回几次才在景区外的朴园小门里找到乔兰蓉。
其实这里,都属于桃花坞地带。苏州桃花坞曾是江南民间年画生产的集散之地,发展最早,延续时间较长,因此,人们习惯将苏州年画称为“桃花坞年画”。桃花坞年画始于明,盛于清雍正、乾隆年间,当时的苏州七里山塘和阊门内桃花坞一带,数十家画铺,年产量多达百万。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与天津杨柳青年画、山东潍坊年画、四川绵竹年画并称为“中国四大木版年画”,是苏州文化的独特瑰宝。
年画里自有乾坤。木版年画又被称作“姑苏版”或“苏州版”。以清代康、雍、乾时期的“姑苏版”年画与如今的桃花坞年画相比,这些作品在精致与细腻上更接近文人画,那亭台楼阁、园林花木的笔致,分明流动着沈周、文徵明等吴门画派巨匠的骨血风神——文人雅士的胸中丘壑,竟以如此温存方式栖落市井烟火里,滋养着寻常人家的门扉。
从《姑苏万年桥图》的复刻可以看出,“姑苏版”是如何巧妙吸收并融入了西方透视技术,同时呈现出“中国版画从平面走向立体”的艺术成就。
桃花坞在明清时期为手工业作坊的集聚地,当时除了园林故居、士绅会馆外,民宅鳞次栉比,商家作坊比比皆是。唐伯虎住在这里,想必每日都和这些作坊师傅密切接触。唐伯虎甚至曾为苏州民俗木版画绘制过稿件。
桃花坞木版年画其技法继承了宋代雕版印刷工艺,形式以门画、中堂、独幅画为主,构图丰富饱满、色彩鲜明雅致,画法精致、刻工细腻,内容以民俗生活、戏文故事、花鸟蔬果、风俗时事和驱凶辟邪等为题材,常表现出欢乐的氛围,深受江南百姓喜爱。桃花坞木版年画,是苏州人民精神信仰、文化心理和对未来生活美好向往的理想象征。
而太平天国一把大火将山塘街年画作坊烧毁殆尽后,苏州的年画生产更是只有桃花坞硕果仅存。
深巷里,桃花坞那扇厚重木门,为我这个叩门者吱呀作响。正如,桃花坞木版年画技艺的大门,也为叩门的乔兰蓉开启。
乔兰蓉参加江苏省非遗展
人如其名
走进乔兰蓉的办公室,形形色色的桃花坞木版年画以及相关衍生的文创产品映入眼帘。细腻的线条、淡雅的色彩和丰富的构图让年画呈现出温文尔雅的气质,这种气质恰恰与苏州人平和、包容、细腻、委婉的性格相契合。
我第一眼便被墙上的一张画吸引了去,不过寥寥几笔,一位“扎羊角发髻,戴红花,身着锦团服饰,满面笑容,似雅童,又似老妪”的人物形象便跃然纸上。圆润的构图暗含着“以和为贵”的中式生活智慧,只有家庭和睦、彼此融洽,才能“和合共生、金玉满堂”。桃花坞木版年画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便是这幅《一团和气》,因为象征吉祥和谐,至今许多苏州人家中张贴此画。桃花坞木版年画通常就是以这种头大身宽的人物为主。
“构图丰满,造型夸张,色彩鲜艳,线条流畅,不失清雅,很朴实。”我赞叹道。
因为整体装修的缘故,所以停电了,灯光昏暗,下午的阳光斜斜穿过这间老房子,热水器里没有热水,勉强喝一点冷水,但我的心却被她点燃了。乔兰蓉是扬州人,这与通常苏州的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都是苏州本地人略有不同。
乔兰蓉的脸部线条圆润而饱满,颧骨柔和,下颌温润,如同被时光之手细细打磨过的玉石。她的眼睛尤其清澈,似两泓深井,水面映着天空,幽邃里藏着粼粼波光,却静水流深,没有一丝世俗的浮沫与油腻。那份清冽纯粹,仿佛未经尘烟浸染的山泉。
虽然穿着职业套裙,但她周身弥漫着一种难以言喻的轻盈气息,恰似一片细长的柳叶,在骀荡春风中舒展摇曳,自由自在地呼吸着天地间的灵气。这由内而外散发的舒展与澄澈,天然去雕琢,不事张扬却自成一格,宛如一张素净的画布,正等待着灵感的落笔。如此气质,正是她作为艺术家最恰如其分的生命底色。
采访前收集资料,我见过她一张穿着牛仔工装裤的照片,文艺又纯粹,是劳动过程中的歇息,整张脸扬起,笑得仿佛清晨林间洒下的阳光。然而,此时,面对我,她是收敛的。人如其名,像田间的一株荞麦,低调谦逊。
乔兰蓉介绍说,制作桃花坞木版年画是一个细致活儿,分为画稿、刻版、印刷、装裱、开相5道工序。与其他木版年画相比,桃花坞木版年画的独特之处在于套色印刷,一版一色。完成一幅年画,通常需要刻制十多个版,每个版根据上色的部位不同而分别刻制不同的内容。印刷时,对力道的把握也很关键,影响着颜色的呈现。有的还需人工着色、敷粉、扫金、扫银和装裱等,是一门非常独特的手艺。
画稿完成后,刻工将画稿粘贴在梨木板上,称“上样”。一般将画稿分成线版和套色版若干块。然后刻工运用拳刀,根据画稿上的线、点、块,先后采用发、衬、挑、复、剔等技法刻制,达到线条流畅、图稿不走样的效果。刻制工具主要是用拳刀。因其形如月牙,装木柄,拳握方便而得名。
而颜色选用上包括墨汁和套色用色,墨汁是选用上等烟煤与面浆调和,发酵沉淀一个月后方能使用。年画印刷用纸以前多采用“毛太”“白管”“本连史”等,后来改用“洋连史”。印刷上的主要工具包括:棕帚、棕擦、印台、色盆、胶水、石蜡等。
学生时代
2001年,18岁的乔兰蓉从故乡扬州负笈南下,踏入苏州工艺美校的校园。命运的转折发生在次年春天——校园展厅里陈列的桃花坞木版年画撞入她的眼帘。那些沉淀着时光的朱红靛蓝,那些在木纹间起伏的故事,瞬间攫住了年轻学子的心神。
机缘来得恰逢其时。2003年,学校启动非遗传承班招募,仅开放四个珍贵席位。消息传开,近百名学子跃跃欲试。
苏州工艺美校的教室之中,空气仿佛凝结着霜气。乔兰蓉坐在第三排的木椅上,身畔挤满画板和人影。偌大的教室里,除了笔尖摩挲纸面的沙沙声外,再无声响。教室中心,一个模特静坐如雕塑,光线自高窗斜斜洒落,勾勒出他沉静的轮廓——那是所有目光的靶心,也是无声角力的擂台。
乔兰蓉悬腕执笔,屏息凝神,所有的意念和呼吸都收束于笔尖。那炭笔尖在纸上轻移,如春蚕食桑,沙沙作响;每一笔都谨慎又流畅,仿佛指尖握的不是炭条,而是刻刀在木板上游走——线条干净利落,不蔓不枝,稳稳捉住模特筋骨间的力量,又熨帖地勾勒出衣褶柔软的垂落。忽然,身后传来脚步声,几位老师缓步巡视,目光如炬,扫过一张张画纸。有人紧张得停了笔,有人则更加埋首于画板。
喧嚣声终于如解冻的春潮在四周渐渐涌起,交卷了。当录取名单揭晓,乔兰蓉的名字赫然在列。她不过是像平时一般画了一幅作业,却被选中进入了苏州工艺美院桃花坞木版年画专修班。命运之手牵住了她的手,似乎早就预知了她将会把桃花坞年画带入一个新的轨道,这是桃花坞木版年画之幸,也是乔兰蓉之幸。
乔兰蓉师从年画大师王祖德,师父王祖德对她和徒弟们的要求是:画稿、刻版、印刷、装裱、开相等五道木版年画工序,必须全部掌握。这在从前虽然都是分工明确的,成为掌握五道工序的继承者,所需的时间令人咋舌。学会画稿要五年,刻版要四年,印刷要两年……培养一名合格的木版年画继承人不仅费时,出成果也绝非易事。以桃花坞木版年画代表作《一团和气》为例,仅仅是复原这幅作品,就大概花去了近两年的时间。
从此,刀锋与墨香浸透她的青春岁月。课堂灯影下,她跟随师傅研习勾稿、刻版、套印的古法;寒暑假日,作坊里总见她俯身雕琢的身影,木屑沾满衣襟亦浑然不觉。
“想起当初每天在工作间里枯燥的画稿、刻版、印刷……没有电脑、电视,更没有其他娱乐项目,就是盯着画,或者刻版,不能有丝毫差错,否则就得从头再来……”乔兰蓉说起这些的时候,平静地像叙说着别人的故事,这个女子乖巧睿智,抗压能力超过了很多人。
毕业后,她选择将根须深扎姑苏古城,来到了桃花坞木版年画博物馆工作。春秋流转,当初被年画击中的瞬间,早已化作贯穿生命的刻痕。当被问及坚守的缘由,她的指尖轻抚过案头未完成的梨木板,木纹深处传来无声的回答。
她深知自己肩上的担子,所以她在这个阵地绝不撤离,她全力以赴砥砺前行,亲眼看见桃花坞木版年画渐渐重新成为苏州的一张文化名片,它是老百姓心中一种多么温暖的文化记忆。
坚持坚守
多年来,乔兰蓉既是手艺人也是“守艺人”。她自述:“我最初接触桃花坞木版年画这门艺术时,是它的低潮期,但在这十来年的时间里,从最初入门到后来学习、创作,我没有一天离开过它,不是在创作,就是在刻印。我每年都会坚持复刻一幅经典年画、延续一幅生肖年画、创作一幅全新年画。”
谈及年画创作本身,乔兰蓉形容这是一件带来纯粹快乐、简单而有趣的体验。她表示,一旦拿起刻刀,内心便会沉浸于一种既安静又踏实的创作状态。
乔兰蓉的手,似乎天生便是为刻刀而生。到外地出差,她常在宾馆昏黄灯下独坐,刀锋轻吻木面,簌簌木屑如细雪般飘落,轻盈地铺满桌案,也悄然落上她的衣襟。她随身行囊里,画稿、木板与刻刀,是永不离身的伙伴。那刀锋游走于木面的节奏,早已化为她血脉里无声的搏动。一日不执刀,一日不触木,便仿佛筋骨失序,心魂难安。这近乎本能的驱策,早已非关技艺,而是生命本身的吐纳。
这份刻骨铭心的痴迷,是她在博物馆清寂岁月里最明亮的灯盏。薪资微薄,不足以炫目于尘世,然而每当她立于那些古老而沉默的年画前,抑或当自己的刻刀在木板上犁开一道新鲜的、散发着木头清香的沟壑时,那充盈于心的满足,远胜过俗世金银的喧嚣。馆内时光悠长,窗外日影西斜,唯有木屑纷扬处,才是她安身立命的桃源。这沉潜的热爱,如深埋地下的泉脉,无声浸润着经年累月的寂寞时光,终化为托举她破土而出的巨大力量,使她在桃花坞木版年画寥若晨星的传承者中,如孤峰般悄然矗立。
这份刻骨铭心的痴迷,亦是她与世界对话的独特语言。刀锋所至,更是她胸中丘壑的倾泻,是她对古老年画魂魄的现代回应。每一次线条的转折,每一处疏密的经营,无不浸透着她对美学近乎严苛的审视与深沉的理解。这由无数刻痕所构筑的审美世界,丰盈如海,早已将她的生命浸染得斑斓厚重。那木板上深深浅浅的刻痕,是岁月赋予的勋章,是心魂无声的吟唱。
面对非遗年画面临关注度低、人才少的瓶颈问题,乔兰蓉认为破局的关键在于:立足传统技艺,并积极拥抱发展可能性。创新不能是“无根之木”,须基于规范与根基。创新内容表达以适应现代审美与需求,通过创作受欢迎的当代作品让大众亲身体验(活态传承),从而吸引关注、保护技艺。今日的传统曾是过去的创新;当下的创新将成为未来的传统。若当下缺乏探索,未来便无从延续。
“非遗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当年轻人开始收藏年画,传统才真正活了。”她这样说。
乔兰蓉坐在我对面,像一泓沉静的潭水。她不施粉黛,衣着素简,周身没有半分与传承人名号相称的张扬。她只是安静地坐着,目光温润地承接我的问题,回答时声音不高,语调平缓,字句清晰,如溪流滑过卵石。她坦言自己毕业于苏州工艺美校那所滋养了无数匠心的摇篮,语气里却寻不到一丝自矜。
我们的话题像风中的叶子,轻轻飘转到别处。就在这闲谈的间隙,她微微垂首,目光落在自己交叠的、带着薄茧的指尖,仿佛只是想起一件极平常的事,才用那几乎不变的、轻缓的调子补了一句:“后来在国外念书的时候,买过这本书……”声音轻得像怕惊扰了空气里的微尘。这句平淡的自白,像一颗小石子悄然投入水面,漾开的波纹却揭示了她另一重身份——在桃花坞木版年画这些深植于泥土的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谱系里,她或许是学历最高、求学走得最远的那一个。然而这份足以傲人的资历,在她口中,淡薄得如同说起昨日买过的一把葱。
马德里之缘
乔兰蓉经常去国外采风,因为她深知,仅凭对传统技法的虔诚守护,远不足以让那些朱红靛蓝的吉祥图样在新时代焕发生机。她需要更广阔的视野,更系统的理论支撑,去破解传统工艺在当代教育传承与创新发展中的密码。
马德里深秋的阳光穿过康普斯顿大学古老的拱廊,将斑驳的光影投在图书馆的石阶上。乔兰蓉从光影中穿过,步履沉静。她忽然爱上了这座城市,西方艺术史的宏大脉络在乔兰蓉的眼前徐徐展开,从戈雅版画里强烈的戏剧张力到毕加索线条里解构的力量,马德里普拉多博物馆那些震撼人心的原作,不断撞击着她固有的视觉经验。西班牙的浪漫气息,并非仅存于弗拉明戈的裙摆或高迪建筑的曲线,更在于其文化血脉中那种敢于打破陈规、拥抱多元的创造精神。这种精神的浸润,正悄然拓宽着她审美的河床。
乔兰蓉在斯洛伐克进行年画展览并互动体验
乔兰蓉的写生夹上,她信手勾勒的线条,有时是东方韵味的花鸟轮廓,有时又奇妙地融入了西方现代构成的几何骨架。她开始重新审视桃花坞年画中那些传承数百年的构图法则与象征符号,思考着如何将这种源自农耕文明的视觉叙事,赋予更契合当下全球语境的表达形式。这源于一种清醒的自我叩问:如何在全球化浪潮中为古老的桃花坞年画凿开一扇面向未来的窗?她的指腹无意识地摩挲着背包侧袋,那里藏着一小块温润的梨木和一枚细巧的刻刀,木纹的触感是她跨越山海随身携带的故土印记。这一刻,马德里的星空与苏州老城的天井仿佛在刀尖上重叠。
2022年,这位桃花坞木版年画最坚韧的传承者,将沉淀了二十余载的刻刀暂放案头,以一种近乎决裂的姿态,把对幼子的牵肠挂肚折叠进行囊深处,准备只身踏入康普斯顿大学这所西班牙学术殿堂。这份对自身专业价值的极致锻造,驱使她成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群体中一个独特的存在——当多数人仍深耕于作坊的刻痕墨香里,她选择以更高的学理自觉,为这门古老艺术寻找更坚实的立足支点,并终将化为滋养桃花坞未来的沃土。
但是疫情将她牢牢地困住在原地,所有课程只能在线上完成学习,她如饥似渴地汲取着教育创新理论、跨文化传播策略、艺术项目管理的前沿知识。她以惊人的毅力顺利拿到了毕业证书。
乔兰蓉在勤劳的创作中思考着,每一次运刀,既是技艺的温习,更是理念的锤炼——如何让这凝聚了姑苏烟水的刻痕,在更辽阔的文明版图上,印下既古老又崭新的印记?远方的故土与眼前的世界,在木屑纷飞中,仿佛在进行着一场静默而深刻的对话。
《运河十景》
日色渐暗,本就没有灯光的房间快要看不清对面的人了,窗外闪过一个人影,同事和乔兰蓉打着招呼,“我先下班了,”我也就起身告辞了,乔兰蓉把我送到了大门外,才与我挥手告别,她的笑容温暖灿烂,一如她在时光的栈道里的模样。
晚上回家,回到我的书房,翻看着乔兰蓉的新闻,一幅幅色彩艳丽的桃花坞木版年画跃入眼帘,她的画与众不同,是传统和现代的叠印,也有欢快和俏皮,更有淡淡的怀旧。功夫在诗外,如果没有深厚的艺术素养的积淀,是不可能创作出这么优秀的作品的。
2020年,乔兰蓉受邀登上了中央电视台《国家宝藏》的舞台,展示了自己复刻的作品《加官·进禄武门神》。“加官门神”和“进禄门神”是今存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最早期的门神代表,与现存常见的清晚期作品有所不同,充分体现了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精细秀雅”的风格。原作中的二将下足部分图像缺失。乔兰蓉经查阅资料,反复尝试,历时一年,对缺失的部分进行了恢复,并重新刻版复现其原貌。
乔兰蓉创作的《午候》系列、《江南》系列等作品,将传统年画的元素提炼出来,融入江南风光与自己的心境,作品曾获得中国民间艺术博览会精品奖等殊荣。
大运河承载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灿烂文明,作为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重要节点城市,苏州是大运河沿线唯一以古城概念申遗的城市。京杭大运河苏州段总长度约96公里,串联起众多湖泊水系,灌溉了苏州乡野,滋养着苏州古城。为了保护、传承这“流动着的文化”,苏州市在2021年1月启动了“运河十景”建设工作。所谓的“运河十景”包括吴门望亭、浒墅关、枫桥夜泊、平江古巷、虎丘塔、水陆盘门、横塘驿站、石湖五堤、宝带桥、平望·四河汇集等十大运河文化地标。
2022年10月,乔兰蓉的桃花坞木版年画《运河十景》线上发布。她以大运河苏州段十个文化地标为创作题材,描绘苏州景色,展现大运河文化风采。整体作品传递出一种“岁月静好,闲看花开花落”般的内心满足感。乔兰蓉以自己的方式践行着对木版年画的初心,让非遗不再是距离我们遥远的存在。
我想起乔兰蓉对我说的,她一直想向公众传递一种回归生活本质的朴素信息:倡导人们好好吃饭、好好睡觉、好好读书、好好工作,以乐观积极、快乐友好的态度面对生活。乔兰蓉也会带着年画走进社区、校园,她还为苏州福利总院做艺术援助,为特殊人群讲年画、教做年画。乔兰蓉说:“我希望传递给大家一个理念:做年画是一件非常快乐、简单、有趣的事情。”
我看到网上有一段乔兰蓉印刷版画的视频,在几个助手的帮助下,穿着咖啡色工作围裙的她亲自将颜色均匀地涂在木版上,雪白的宣纸覆上梨木版,棕刷轻扫间,门神的金甲渐次浮现,然后她小心地揭开了宣纸。一张版画就印好了。这抹流淌了六百年的桃花坞版画之泉,如今在乔兰蓉的刀锋下有了新的注解。在机器复制的时代,这位守艺人正以敬畏之心刻写下一段属于桃花坞的“未来简史”。
姑苏新韵,画中清欢
无论是凝练姑苏岁时流转的《二十四节气食景图》,还是铺陈运河风华的《运河十景》,乔兰蓉笔下的桃花坞年画,总氤氲着一股独特的暖意,充满了温馨,甜美的气息,如江南初春拂过面颊的暖风,令人心头一软。
更可贵的是画面间跳跃的灵气,那是可贵的创新意识与曼妙想象的结晶。她的笔触在俏皮与传承间自由游走,既可见传统木版年画的筋骨与神韵,又处处藏着令人会心一笑的突破。那些亭台楼阁、时令风物,在纸上呈现出水墨般的雅致空灵,气韵生动。而活泼的构图、生动的细节,又赋予画面一种漫画般的轻盈节奏,充满现代生机。
凝视她的作品,仿佛能窥见画家内心那个广博而丰盈的世界——那里既有对千年姑苏的深情凝视,也涌动着拥抱时代、自由创造的澎湃活力。这个世界引人入胜,令人不禁想循着画中的线索去探寻。
乔兰蓉日日伏在案前,指尖摩挲着梨木板上细若发丝的纹路——这是她守护桃花坞木版年画的第23个春秋。从濒危凋零到重焕生机,从民俗符号到城市叙事的内容再造,这位以刀为笔的江南女子,正将600岁的古老技艺刻进时代脉络。
她不仅是技艺精湛的传承人,更是深具文化自觉与创新精神的艺术家,是甘于寂寞的“守艺人”,也是具有国际视野和学术追求的探索者。
年画摊前孩童好奇的指尖,游子行囊深处那一卷带着故园松烟墨香的花纸,这才是非遗活着的最鲜活、最温暖的呼吸。时光如河,桃花坞年画便是其中不沉的轻舟,年复一年,驶向新的春潮——贴着它,便是将整座江南的春天,提前请进了家门。
从前的年画,姹紫嫣红,印着各种喜庆的图案,形象直观、寓意美好。而今,乔兰蓉创作的桃花坞木版年画渐渐融入了现代风格,正在以一个自信和充满活力的崭新面貌走进人们的生活。
这方寸纸墨上凝结的,岂止是颜料与刀痕?分明是古老年俗里沉淀下的魂魄,是时光流转间不曾磨灭的印痕。旧年画上的门神护卫的,又岂止是家宅?他们肃立处,分明守望着一条源远流长的文化血脉。
今日苏州城,年画的魂魄正以更灵动的姿态渗入街巷肌理——新春的地铁飞驰而过,车厢壁上仕女怀抱锦鲤的经典图案,便也随着城市的脉搏一同呼吸,传统与现代在轨道上奇妙地共生。手机轻扫,纸上门神竟在屏幕里揖手祝福——古老年画在数字光影间悄然羽化新生。
(作者系苏州高新区作协会员线下配资公司,江苏省作协会员)
发布于:江苏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