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5-05-03 15:12 点击次数:137
2006年3月互联证劵融资网站,一篇名为《明朝那些事—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的帖子火遍天涯论坛。
5月,帖子的浏览点击量破百万,评论跟帖数也达到上万条。
发帖的ID名叫“当年明月”,他开创了一种崭新的写史方法,让历史接地气,大众化,人人可读,人人喜爱。
2009年,《明朝那些事儿》正式出版,书中以诙谐幽默的语言,讲述明朝三百年间发生的历史,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
一时间,作者“当年明月”火遍全网,名声大噪。
不久,这位大神被爆出真实身份:本名“石悦”,是广东顺德海关缉私局的公务员!
“早上的我和晚上的我是两个人。”石悦如是说。
短短三年,石悦的稿费累积4100万元,连续七年登上中国作家富豪榜,锻造了草根逆袭的神话。
展开剩余93%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位“披着官员外衣,干着作家事”的石悦大神的传奇人生。
酷爱历史
石悦,出生于1979年,湖北人。父母皆为干部出身,家庭条件普通,对唯一的儿子极尽宠爱。
在成名后的采访中,石悦提及,早在孩提之时,他便与历史有了不解之缘。
1984年,石悦5岁。恰逢周末,父亲带他去逛新华书店。
书店里异常安静,弥漫着书本独有的油墨香。书架上琳烂满目,摆放着各种类型、不同领域的书籍:小说杂志、神话故事书、作文参考书……
穿梭于成排的书架间,石悦的心间突然燃起莫名的兴奋感,恨不得将所有图书大饱眼福。
他像个稳重的小老头般,来回踱步,若有所思。
突然,他停在一排书架旁,用手指了指一本砖红色封面的书,激动道:“爸,我想要那本!”
父亲抽出书,对着封面的几个大字念道:“《上下五千年》。”
只见石悦两眼放光,用稚嫩的声音复述了一遍:“上下……五千年。”
“这是历史书,喜欢吗?”父亲笑道。
历史,对小石悦而言,简直是个晦涩的词。
然而,仿佛冥冥中自有定数,好似有命运的羁绊,石悦对这本书就是“一见钟情”。
“我喜欢!”石悦坚定地点了点头,用期待的神情望向父亲。
父亲的工资不高,每月仅有30元,平日里勤俭节约惯了,对自己严苛,却对儿子宽容,总能在合理的范围内满足他的全部需求。
他扫了一眼价格,5.6元!
只一瞬,父亲的瞳孔略微放大,可一看儿子欣喜的面容,又心软了,爽快道:“买了!”
石悦激动地边跳边拍手,心里如蜜一样甜。
从此,这本历史启蒙书贯穿了石悦的整个童年时光。
“上初中时,我已经把《上下五千年》来回看了12遍,每遍都有不同的感受。”石悦回忆道。
作为故事化读物,《上下五千年》并不生硬难懂,里面的插图栩栩如生,故事更是有趣生动,令石悦读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
“弃史学法”
接触到历史后,石悦仿佛发现了新大陆,手里的玩具和糖果都不香了。
见儿子如此热爱历史,父亲又陆续采购了《二十四史》、《资治通鉴》等正史书籍。
不同于科普故事类史书,正史真实且严肃,大多以人物传记为核心内容,语言偏晦涩难懂,令人望而却步。
可石悦偏偏迎难而上,越是篇幅长、字数多的史书,他越爱不释手。
其中,全书1600万字的编年体史书《明实录》,记载了明朝二百多年历史、15位皇帝的大事记。
据悉,大部分专门研究历史的专家都不曾从头看到尾,可身为学生的石悦却看得如痴如醉,津津有味。
中学六年,石悦读完了整部《二十四史》。
后来,当记者问其从中获得的最大乐趣以及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什么时,石悦只淡淡回答:
“没有乐趣与困难一说,我只是感觉,我能明白。”
临近高考,同龄人都在彻夜苦读,埋头苦干。
谁料,考前几天,石悦竟还捧着《中国古代史》,熬得眼睛通红,嘴角却还挂着笑。
鲜为人知的是,高考前两个月,石悦并未去学校上学。
每天,石悦背着书包,与父亲同出家门。父亲去上班,石悦装模作样去学校。
待家中无人时,他才悄悄回来,打开电视,刷起了连续剧。
“为什么在高考前逃课?”记者疑惑地问。
“历史读多了,会有最基本的判断能力。我觉得当时的知识储备足够考上大学,自然就放宽心了。”石悦淡定答道。
“最后冲刺的几天,你有复习吗?”
“复习肯定得复习,但也会匀一点时间看史书。”
人生最关键的时刻,石悦依然将历史视为生活的核心,可见他对历史的热爱之深。
不出意外,石悦会选择与历史相关的专业,并进入史学研究领域。
然而,令人大跌眼镜的是,填报志愿时,石悦竟然报考了“法律”专业。
“当年,我爸跟我一起填志愿,他建议我填法律,因为学法容易找工作。我的性格很随性,既然他让我学,我就学了。”石悦回忆道。
就这样,石悦被湖北警官学校录取。随后,他又继续攻读了中南财经大学的法律系。
乍一看,他的生活重心发生了偏移。
实际上,曾经的热忱丝毫未减。对历史,石悦是发自内心的喜欢。
石悦是一个集现实与浪漫于一身的人。
选择法律,是为了面包,为了养家糊口;不放弃历史,则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精神需求。
从始至终,他都异常清醒,清楚地明白自己的每一步应当怎么走。
相应的,自主意识太强的人往往显得有些格格不入与特立独行。
当年明月
“我一直活在自己的小世界里,总觉得别人是奇怪的。后来才发现,我在其他人眼中才是怪异的人。”
上大学后,石悦的孤僻性格愈发突显,不喜与人交际,更不会参加集体聚会活动。
大学宿舍里并没有洗手间,每层安排一间公共厕所。
一天晚上,石悦出去洗漱,回来时发现寝室门已关。
一般来说,普通人会直接敲门。可石悦恰恰剑走偏锋,做了一件令人匪夷所思的事。
“我没有敲门,就默默站在外面等,等了整整三个小时,有人出来了,我才进去,进去后什么话都没说。”
“为什么不敲门呢?”
“我不喜欢给别人添麻烦,特别讨厌麻烦别人。”
年岁长了些,石悦也曾反省过自己。
“中国是人情社会,大家都喜欢麻烦来麻烦去,我这样的性格不吃香。有些待人接物和为人处世的方法,我多少都要学一点。”
成功的人往往是孤独的。大学期间,石悦从不进行无效社交,而是将绝大部分时间用来看书。
他最喜欢泡在图书馆的历史书籍区域,一待便是一整天。
与此同时,石悦开始系统地研究明史,不论是正史,亦或是野史,他均有涉猎。
之所以青睐于明史,石悦也曾道出过理由:“明史的史料最多,而且距离我们比较近。其实我也爱读其他历史,也可以写其他朝代的故事,但归根结底,只要明确自己在前进,就够了。”
大学毕业后,石悦再一次站在了人生的分岔路口。
而这一次,他还是选择向现实妥协。
“当时没什么目标,觉得只有找份工作就够了。”
如石悦所愿,他凭借全国第三名的成绩被广东顺德海关缉私局录取,成了一位名副其实的公务员,月薪6000元。
白天,他戴着严肃正经的面具,游刃于繁忙的工作之中。
晚上,他又会卸下面具,重拾对历史的兴趣,逛遍各大论坛贴吧,与网友们谈古论今。
一日,石悦偶然点进天涯社区的“煮酒论史”版块。
社区里齐聚众多历史爱好者与写手,他们来自五湖四海,彼此切磋交流,畅所欲言。
然而,绝大多数网友对明史知之甚少,发的帖子也尽是常识性错误,这令热爱明史的石悦难以容忍。
正是这个契机,石悦打开了人生新的篇章。
“我花了大半年时间构思,这个过程就像往罐子里填水,总有漫出来的那一天。”
2006年3月10日,石悦编辑了笔名“当年明月”,一本正经地在键盘上敲下:《明朝那些事儿》……
随后,他又打下副标题:历史也可以很好看。
回忆起提笔的那一天,石悦仍记忆犹新。
“那天特别神奇,心里一直有个声音告诉我,你该动笔写了。”
采访时,记者曾问:“怎么偏偏挑中明史呢?”
“因为我对明朝最熟悉,最感兴趣,而且它经常被别人误会。另外,我想通过描写历史人物的故事,来抒发一下自己的感受,就像写日记一样,记念过去的二十多年生活。”
石悦的文笔十分有趣,将一板一眼的故事变得诙谐幽默。
哪怕是枯燥无味的朝堂之争、党派之争,在他笔下,都显得轻松明快、生动有趣。
全书开篇便是朱元璋的“简历”。
当过乞丐,和尚出身,却心怀大志,在群雄追逐的混乱年代,脱颖而出,登上顶峰,从此贵为天子,君临天下。
然而,他万万没想到,自己费尽心思,整顿吏治,防贪防腐,兢兢业业,呕心沥血,创造了唯吾独尊的朝代。
可百年之后的大明王朝,却是一片狼藉,风雨飘摇,君主败家,宦官当道,最终被他从来不放在眼里的“女真”所取代。
《明朝那些事儿》
打下最后一个字,石悦仿佛跟随书中人物一起活了一生,见证了整个王朝的兴盛与衰败。
随后,他合上电脑,闭上眼,怀揣着心中的历史人物,美美地睡上了一觉。
谁成想,当他再度打开帖子时,已是千万人追捧的震撼场面。
为了不辜负读者,石悦开始日更三篇。
除了工作、吃饭与睡觉,石悦就像长在了电脑前似的,疯狂地敲打着键盘,一篇篇生动有趣的故事在他指下应运而生。
一晃3年,《明朝那些事儿》即将成书。而石悦也凭借幽默的笔风获得了无数忠实粉丝。
然而,树大招风。越来越多的网络喷子毫无理由地诋毁石悦,称其花钱买点击量,热度造假。
更有人直指《明朝那些事儿》是野史,而非正史。
对此,石悦曾反击过:“我写我的故事,挡着谁的路了,难道我没有发帖自由?”
谁成想,反击无效,反而引起更大骚动。
为了维护偶像,粉丝们与黑粉们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拉锯战,此事件便是“明月门”。
所幸的是,官方出面,惩治了恶意诋毁石悦的无聊之人,注销了他们的ID。
后来,石悦转战新浪微博,不到一个月,点击量破百万。
一日,石悦收到出版社的邀约,对方称愿意帮他出书,条件是不得在微博上免费连载。
“我写书是为了让更多人了解明史,如果只为赚钱,就偏离了我的初衷。”
最终,出版社妥协了,一面同意石悦网上连载,一面马不停蹄地为其出书。
2009年3月21日,《明朝那些事儿》正式成书,随之而来的是一连串的好消息。
“销量破400万了,冲进销量年版前20了!你成为畅销作家了!”
短短3年,《明朝那些事儿》的销量再创新高,竟售出3000万册,为石悦带来4100万元的稿酬。
一夕之间,石悦成了网络红人,被媒体轮番采访,并登上了各大电视平台以及杂志周刊。
不过,他始终不骄不躁,保持着未成名时的清醒独立:“我不想当红人,也不可能一直红下去,我所追求的,依旧是每天晚上惬意的读书时光。”
爆红之后,身边的同事简直难以置信:“平时看他不大合群,真没想到是个大神!”
有记者曾问:“想过辞职,当全职写手吗?”
石悦思索片刻,果断摇头:“人不管有多出名,多有钱,都得有一份正经工作。”
很显然,粉丝眼中的“明月大神”至始至终都是接地气的。
如今,石悦当上了上海市人民政府研究室副主任,在政治界走得顺风顺水。
而《明朝那些事儿》既是他的出山之作,又是他的封笔之作。
人各有志互联证劵融资网站,无憾足矣。纵使石悦已退隐江湖,可江湖中依然流传着“当年明月”的传说,于他而言,这何尝不是一种慰藉?
发布于:天津市